泰国正经历一场静悄悄却力度空前的系统性整治! 1500名中国籍逾期滞留者被全面排查,近5万家高风险公司因“代持”问题遭锁定。 这场双线行动源于芭提雅一起中国籍团伙纠纷案,警方闪电控制7名涉案人员,揭开清查大幕。 同时,泰国政府强势出手土地领域灰色地带,剑指扰乱市场秩序的外资规避行为。 这不是孤立事件,而是攸关泰国经济健康与旅游安全的制度升级风暴,引发全球投资者热议:合规时代真的来了吗?
5月31日,春武里府芭提雅Huay Yai镇一处住宅爆发中国籍人员冲突。警方迅速介入,当场控制7名试图驾车逃离的涉案人员。 搜查中,住宅和车辆内查获大量现金、名牌物品及财务证据,揭示该团伙长期活跃于当地娱乐场所,涉嫌非法活动。 关键线索显示,部分成员早已逾期滞留,通过复杂渠道隐匿行踪。 案发前,警方已将该群体列入重点名单,案件加速了执法进程。 春武里府警方随即宣布,将对辖区内1500名逾期滞留中国籍人士展开全面排查,以消除治安隐患。 当地居民反映,部分涉案者日常行为跋扈,频繁引发邻里矛盾,迫使警方升级区域监控技术,加强巡查力度。
同步推进的是对“代持”乱象的雷霆打击。 6月1日,泰国总理府办公室副发言人卡隆披露,近5万家法人实体被列入高风险名单,其中26,038家涉及土地及房地产业务,占比超五成。 这些企业普遍存在外国人间接持股0.001%至49.99%的现象,部分甚至渗透至泰国保护性行业。 内政部土地厅与商业发展厅签署跨部门协作备忘录,共享数据以堵塞法律漏洞。 现行法律对代持行为的最高处罚仅为2年监禁和2万泰铢罚款,但新法案草案拟将“代持”列为核心犯罪,赋予执法机构资产冻结与追缴权限。 此举直指外资通过泰国人名义登记资产、间接控制土地权益的灰色操作。
类似行动早有先例。 2024年10月,普吉岛一家法律事务所因安排60家公司代持结构,导致23名外国提名人被判刑。 他们通过变更股东名册而非正式登记,协助外国人非法持有房产,造成政府数十亿泰铢税收损失。最终,刑事法庭判处被告10年监禁,因认罪减至5年并缓刑,但每人罚款20万泰铢,涉案公司全部解散。 同年12月,泰国警方在全境46个地点突击搜查,逮捕超1000人,包括250名中国籍人员,涉及442家虚假注册公司。 这些企业被曝充当洗钱和网络犯罪工具,凸显跨国犯罪链条的猖獗。
非法滞留清查同样呈现高压态势。 2025年2月,普吉岛一对中国夫妻因滞留超3年被捕。 警方通过生物识别系统锁定29岁的Wang某和Chen某,发现他们租住豪华别墅、拥有三辆红牌豪车,却无合法职业。 Wang某滞留1317天,Chen某更在禁止入境期间从马来西亚偷渡返泰。 同月,中泰联合遣返40名羁押超十年的中国籍滞留者,其中一名重病患者获特殊医疗安排。 泰国移民局数据显示,2023年非法滞留中国人数量同比下降62%,归因于中泰执法合作深化及生物识别技术应用。
行动背后是经济秩序与治安的双重压力。 代持行为导致普吉岛等地的豪华房产被外国人整层收购,非法改为日租公寓,挤压本土酒店业生存空间。 芭提雅居民直言,部分外籍群体嚣张行径加剧社区不安全感。 泰国政府强调,整治非为排斥外资,而是推动合规化。 例如,符合投资促进法(BOI)的企业仍可获土地所有权豁免,如比亚迪等中资巨头通过工业区设厂合法运营。 发言人称:“真正的投资者无需担忧,规则清晰化将使环境更健康。 ”
这场风暴已引发连锁反应。 苏梅岛53栋由中国投资者建造的别墅群因违法被举报拆除,明年泰国还将引入AI系统审查27,000家企业,重点覆盖电商、物流及房地产。 曼谷唐人街旅行社从业者观察到,中泰警方联合打击下,偷渡灰色产业链基本瓦解。 然而,短期阵痛显现:罗勇府地价两年内飙升至400万泰铢/莱,房地产行业面临供应过剩风险。